下项目之后

通常来说,下项目总是一件比较高兴的事(大部分团队还会一起吃个饭庆祝一下)。这里面既有终于摆脱了厌烦了的技术栈的解脱感,也有对新项目/新技术的向往,可能还有些在旧项目中做的不太满意的事情,可以在新项目重头再来的期望。

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了,不过这里我想说说下项目后如何做总结的事儿。对上一个项目的总结,其重要程度可能要远远超过你的想象。我是在2014年初,在一个客户现场的一个会议室和一位同事谈我的Annual Review的时候,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。

Annual Review会回顾我们过去一年的项目经历,有哪些方面的进步,同时也会展望未来的计划。但是这其中有几个问题:第一个问题是以年为单位的Review粒度太粗,有些经历已经淡忘,也有人可能一年会换好几个项目;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展望未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儿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计划(比如学会前端的某些技术,尝试一些DevOps方面的工作,或者了解一下大数据等等);但是对于回顾过去,我们其实并不擅长;最后一个问题是即使做了回顾,回顾的层次非常浅,作用并不大。

说到回顾过去,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从项目中学到了什么样的新技术,这种浅层次的回忆和记流水帐是容易的,但是对于我们的成长并不会有太大的收益。真正会为帮助我们在将来的项目中做决策,甚至会影响我们学习效率,解决问题能力的是:深度回顾

深度回顾练习

深度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,将实际的案例归纳总结为实际可用的知识。要获得这种能力,需要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。根据我自己的经验,这些练习大约可以归为3类,难度依次增加。

项目上的直接经验

这个练习比较简单,就是问问自己:“我在项目里学到了什么?

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,项目中用到的技术如模板引擎,前端框架,自动化测试套件,build工具等等,总结这些内容的过程,对于我们的PS来说都是“自动”发生的,几乎不需要付出额外的efforts。这些回顾、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“熟手”,即当下一次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场景时,我们可以很容易直接应用这些经验。

更进一步,再问问自己在项目中的其他收获。比如客户关系处理的经历,团队建设的经验,甚至是写英文邮件的技巧等等方面,看看做的有没有问题,有没有提升的可能?

人类最牛逼的技能是:可以审视自己的行为。也就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,随波逐流式的在各种琐事中沉浮事实上无法得到提升的。可以经常性的将自己置身事外,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做过的事情。并从中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,然后自己给过去的自己一些建议,并记录下来。这些刻意的练习会帮助你养成回顾,从经验中学习的习惯,而这个习惯正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绝对“捷径”。

练习讲故事

这个练习是,假想你遇到了一个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,他对你刚做完的这个项目很感兴趣,你来给他描述一下这个项目。描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方面:

  • 项目的背景介绍
  • 该项目以何种方式,为那些用户,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?(business model是什么)
  • 该项目的实际用户数量是什么级别?
  • 项目的部署,运维是如何操作的?
  • 项目的监控是怎样做的?
  • 当遇到系统故障,项目组是如何反应的?

能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能力。我见过很多的程序员,写起代码来好不含糊,但是却很难将一件简单的事情讲清楚。我们当然要提防那些夸夸其谈,华而不实的“嘴子”,但是也至少得要求自己做到清晰,准确的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描述清楚。

描述项目背景需要至少需要交代这样一些内容:客户是谁,最终的消费者是谁,项目以何种方式运作(离岸交付,本地,onsite,咨询,培训等),我们帮助客户为消费者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。客户的商业模式是什么,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类似的项目。

business canvas

即使在技术方面,也有很多被Dev忽略掉的信息,比如项目在产品环境中如何部署,数据中心建在何处,客户如何运维、监控等。实际的发布周期如何,发布流程如何,客户的内部论坛上都会有很多的这样的信息,但是很少有人关注。从一个项目roll off的时候,这些信息即使做不到了若指掌,至少也能描述清楚,否则难免有些“入宝山而空回”的遗憾。

回顾项目中的挑战

从简单的CRUD系统,到复杂的分布式计算,从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,到支持高并发、要求实时处理的交易平台,每个项目都会遇到一些挑战。除了技术上的挑战之外,还有陈旧而无文档的代码库,复杂的业务场景,不配和的客户接口人等等。挑战无处不在,那么作为项目中的一员,你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?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?

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了trade off的世界,我们需要做种种权衡,代码测试覆盖率和交付压力,性能和客户能负担的机器实例数量,框架A和框架B的优劣等等。我们在采取这个方案的时候,只能舍弃其他方案,由于谁也无法在事先准确预料采取某个方案一定是对的,那么在一个失败的方案背后,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,至少可以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帮助。

  • 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  • 这个挑战是如何被解决的?
  • 如果有机会重做,你会如何考虑?

其他练习

这里列出了一些我常用的,辅助性的练习。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梳理项目上学到的技能、知识,并且转换成你自己的知识。这些练习未必一定要等到项目结束之后才做,事实上它们都可以应用在日常的工作中。

  • 记笔记
  • 写博客
  • 在办公室内演讲
  • 去社区贡献话题

很多人都会记笔记,但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在记录之后会持续翻阅。很多人会使用Evernote/印象笔记之类的工具将一些临时的想法,问题的思路,知识点的细节等记录下来,但是仅仅记录是不够的,笔记需要不断的检索、整理、提炼、修正、总结和归纳。在不断的加工之后,这些笔记可能会得到沉淀,并升华形成一些更有意义的内容(比如个人博客,或者可以发表到InfoQ/IBM DeveloperWorks平台上的文章等)。

除了记录笔记之外,写博客也是一种很好的总结形式。通过将素材不断充实、整理、完善,最终形成一个可供别人直接消费的文章,不但可以锻炼到总结能力,还可以很好的提升表达能力,而且可以帮助你将已有的知识体系化。如果你的博客写成了系列,也很容易通过Gitbook等将其发布为一本电子书,从而影响更多人(说不定还可以赚点咖啡钱)。

写博客/电子书,终究是书面形式的。事实上一个人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实际情况隐藏起来。举个极端的例子:如果有足够的动机(比如公司的KPI要求),即使不熟悉某种语言/工具,仅仅通过Google,一个人也可以通过这种“作弊”的方式写出一篇“专家级”的文章。但是对于演讲这种面对面的形式,则基本上无法作弊,从而也更具有挑战性。另一方面,对于一个新的知识、技能,自己掌握是一回事儿,要讲出来让别人也能听懂,并从中收益,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。作为咨询师,语言表达(包括书面和演讲)能力的重要性勿庸赘言。整理知识,并归纳为演讲,会帮助你将体系化后的知识更好的表达出来。

在办公室里讲session有一定的挑战,但受众毕竟是“自己人”,压力相对会小一些(比如在ThoughtWorks,我们非常鼓励员工为其他人讲session,具体可以参看我的这篇文章)。要在社区中演讲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,通过将话题不断锤炼,不断归纳,最终形成可以在社区分享的话题,则不但可以提高内容的质量,也可以更好的锻炼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。

xian community

不过归根结底,这些活动的重要输入还是对之前项目中的知识、经历的深度回顾。

总结

从项目上下来之后,需要深入思考并总结之前的经验,这种深入思考会帮助你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,也可以让你在下一项目中更加得心应手,举一反三。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的“经历”了若干个项目,而不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思考,相当于把相同的项目用不同的技术栈做了很多遍一样,那和我们平时所痛恨的重复代码又有什么不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