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DDD很难?
DDD为什么很难实施 领域驱动设计(Domain Driven Design)的概念已经被发明了十多年,而且也不乏相关著作,但是业界宣称自己应用了DDD原则的项目,软件却鲜有耳闻。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流行,DDD在边界识别,服务划分等方面不断被提及,作为一种应对复杂软件的方法论,似乎又被重视起来了。 那么,为什么这个听起来很靠谱的方法论实际上很难实施呢?我们以DDD创始人Eric Evans的经典书籍《领域驱动设计: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》为例,分析一下,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: 新概念数量比较多 战术/战略都有所涉及 不同层次的概念混杂(除了设计模式之外,还有架构风格的讨论)在一起 繁复而混杂的概念 领域,子域,核心子域,通用子域,实体,值对象,领域服务,应用服务,领域事件,统一语言,衔接上下文,遵循者等等。DDD中有着大量的新概念,而且这些概念有些是技术相关的,有些是问题相关的,交织在一起之后,很难理清头绪。 DDD中的模式又分为战术的和战略的两大部分,有很多团队应用了战术相关的,比如实体,值对象,领域服务,仓库等模式,代码看似DDD,实则与DDD强调的以领域为中心相去甚远,陷入了开发者太过于关注技术本身的老路上,这种现象还有个专门的名词,叫DDD-Lite。 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求 DDD要求读者既有具体Coding的技能,有需要跳出圈外,以架构师的角度来审视整个系统。DDD需要开发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软件开发,强调对业务流程的熟悉,强调与领域专家一起协作,强调软件的表达能力和进化能力。而这些思维方式的转变,都有很大阻力的(想想从面向对象世界切换到函数式编程,再到响应式函数编程的切换)。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no ethically-trained software engineer would ever consent to write a DestroyBaghdad procedure. Basic professional ethics would instead require him to write a DestroyCity procedure, to which Baghdad could be given as a parameter. – Nathaniel Borenstein 我自己在工作的前4年,非常反感业务,认为case by case的业务流程会严重影响我的代码的通用性。然而事实是,纯粹通用的代码是不存在的。毕竟,诸如IoC容器,Web等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,完全无需我们重复发明轮子。而作为应用开发人员,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理解业务的前提下,写出易于维护,易于扩展,可以更快速响应业务变化的代码。 正因为如此,DDD在一定程度上会让程序员感到不适,它太强调领域了,而领域又是独一无二的,每个公司的每个系统都有其独立性,这就要求你的代码可能没法做到纯粹。 正确姿势 要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,正确的实施DDD来指导实际的开发工作,需要至少做到这样几个事情。首先,明确分清问题和方案(这是初学DDD者最容易犯的错误);其次,转变思维方式,将软件开发的重心放在梳理并明确业务需求上,而不是代码逻辑上;最后,需要应用一些合理的工程实践来促成DDD-Lite的落地。 分清问题和解决方案 我们说领域(子域,通用子域,支撑子域等)的时候,是在讨论问题域,即定义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。而说到限界上下文,聚合,实体,仓库则是在讨论解决方案部分,人们很容易将两者搞混。 在电商的领域中,一些典型的问题是: 如何获得更多的客户 如何让客户更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如何准确的推荐相关产品给客户 用户如何付费 要解决这些问题,人们可能会开发出来一个软件系统,也可能会用手工的流程,也可能是混合模式。同样,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例子是:...